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刘庆 叶无忧
时代浪潮滚滚向前,美好追求始终如一。美好生活,离不开美好居住的承载。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提速,城市更新已成为连接民生福祉和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求的重要抓手。
浙江,这片充满活力与创新的土地,一直以来都在积极探索城市发展的新路径。无论是老旧小区的改造,口袋公园的建设,老旧管线的更新,数字化、智能化的服务,还是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老厂房的新生焕发,一个个惠民项目,一幕幕生动场景,都记录着城市更新对美好生活的巨大推动力。
自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正式提出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浙江在全省范围内开展城市更新试点, 为此,潮新闻特别策划系列专访,旨在通过对话城市更新领域的专家、参与者、受益者,全面了解我省城市更新的规划和深入实施,探讨城市更新的新模式和新路径,看城市更新如何提升城市功能、优化生态环境、传承历史文化、彰显人文关怀,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自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以来,滨江区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关于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的重要决策部署,围绕“建设天堂硅谷、打造硅谷天堂”战略定位,聚焦区委“双增三提七突破”的工作要求,将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与城市内涵式发展有机结合,以党建联建为牵引、以提质提能为目标,在全域街区“微更新”的基础上,扎实有序全面推进城市更新行动。
展开剩余92%一直以来,滨江区以打造世界领先的科技园区为愿景,聚焦于基础设施的完善和城市更新的加速,深入贯彻“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通过精准识别并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高效致力于提升“城市能级”,让城市能够更宜居、更韧性、更智慧,让人民群众能够在城市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
6月12日,住房城乡建设部在杭州市滨江区召开全国完整社区建设工作现场会,会议贯彻落实了《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持续推进城市更新行动的意见》,总结试点工作、交流经验做法,结合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统筹推进实施完整社区建设。
而就在今年公布的城市更新典型案例名单(第二批)中,继滨江区缤纷完整社区更新项目成功入选首批名单后,滨江区沿江景观带公园更新项目再次脱颖而出,入选城市更新典型案例名单(第二批)。这一成就使滨江区成为全省唯一连续两年有项目入选住建部城市更新典型案例名单的区域,彰显了滨江区在城市更新领域的卓越实践和显著成效。
本期,潮新闻聚焦滨江区城市更新实践,与滨江区住房和城市建设局党委书记、局长王建武进行深度对话。通过本次交流,潮新闻记者深刻感受到滨江区在城市更新进程中,不仅注重城市面貌的焕新与功能的提升,更将人文关怀置于核心位置,通过一系列多元化的城市更新策略,重塑了城市空间的同时,更致力于满足居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提升生活品质,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深厚的情感力量与蓬勃活力。
“微更新”模式,推进城市有机更新进程
潮新闻:什么契机促使滨江区开展城市有机更新?
王建武:滨江的城市更新可以说一直在持续进行中。随着我区城市建设飞速发展,人口急剧增加,部分较早建成的街区存在设施不完善、群众体验差的情况,很多片区内的原有城市建设理念已不适应当前的民生实际需求。为更好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进一步统筹经济高质量发展与城市内涵式发展,围绕“建设天堂硅谷、打造硅谷天堂”这一题中要义,全面开展城市更新,是滨江区顺应城市发展规律、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举措。
潮新闻:滨江区在推进城市更新过程中,是否有一些创新模式?
王建武:根据区委区政府的决策部署,2022年起我区启动城市街区“微更新”,坚持以人为本、最小干预、科学规划、精准实施的理念,将全域共划分为25个街区“微更新”功能片区,按照一年打造示范、三年全面完成的要求,稳步推进,渐进式开展全域街区“微更新”。
聚焦群众实际需求,通过充分调研、广泛征询,区住建局牵头制定《城市街区微更新三年行动计划》,采用更新路面立面、完善公共设施,嵌入口袋公园、打造景观节点,提升道路排水效能、落实海绵城市理念,科学治理交通拥堵、优化交通组织等举措,以小投入实现大收获,切实解决影响百姓日常生活宜居度的揪心事、烦心事。通过经验提炼总结,制定《城市“微更新”设计导则》,以指导全域“微更新”改造,推进微更新实施标准化、可复制、可推广,在城市更新工作机制、实施模式、政策措施、技术方法和管理制度等方面进行了有效的探索。
(沿江景观带公园/滨江住建局提供)
生态、空间、文化并重,创新举措促融合共生
潮新闻:滨江区沿江景观带公园更新项目入选国家级案例的核心优势是什么?
王建武:项目围绕迎亚运、全民健身两大主题,聚焦“一老一小一青年”的实际需求,以“城市切片、超级海塘、橙蓝丝带、便民驿站、健身公园、智慧滨江”六大板块为核心,更新城市滨水公共空间,完善便民、利民、惠民基础服务设施配套,补齐文化艺术、商业配套、体育运动、亲子休闲等多元功能,推动文旅体融合发展,促成沿江商业氛围,实现从“亚运会”到“亚运惠”,展现“生态修复—空间活化—文体赋能—经济增效”的闭环逻辑,突出“人民城市”理念下的创新实践。此外,项目增设14条垂江通道,缝合滨水空间与腹地交通,有效改善“临江不见江”困境,实现人城绿水的共享畅联。通过最大限度打开滨水空间,结合从浪潮形式演化出语言统一的树池、休憩亭等景观,融入夜景灯光演绎,强化出入口标识,形成独具特色的垂江通道。
潮新闻:在规划初期,项目如何平衡“生态修复”“公共空间活化”“历史文化延续”三大目标?
王建武:项目较好地融合了生态修复、空间活化、文化赋能等元素。
一是生态修复,提升滨水景观性。全新打造万国花园、叠浪公园、海塘公园等6个自然景观公园,景观(绿植)系统整体种类丰富,并依据景观及驿站特征使绿道四时有景,季节性强。其中钱江三桥东侧的湿地公园,为沿江项目海绵城市的建设的核心组成部分,不仅增加了沿江的景观多样性,同时也兼具了生态修复、生态涵养等多重功能。
二是空间活化,盘活存量资源。项目根据500m服务半径原则,改造提升停云驿、涧石驿、三桥驿等6个沿江驿站,满足文化休闲、商业运营等多元需求。
三是文化赋能,实现经济增效。项目深度融入文化元素,在亚运运动公园中布局大量运动主题设施、设备,展现亚运风采,呼应亚运文化;对工匠博物馆进行专题打造,与大国工匠茅以升的钱江一桥,遥相呼应,集中展示滨江区工匠精神,工匠文化;通过对海塘公园的全面提升改造,打造钱塘江亲水平台,近距离感受钱塘江,品味海塘文化。同时,串联起文化、旅游、体育资源,通过马拉松、樱花跑等各项体育活动,以大文化构建大服务,进一步提升产业附加值。
潮新闻:项目是从哪个方面切入,项目具有哪些特点?
王建武:实施这个项目,不仅仅只是实现水利防洪、市民生活、生态保护三个功能,更是实现这三者能完美融合、相辅相成、互促共生。
把海塘安澜提标作为切入点,以“构筑一条城市性、人文性、生态性、智慧性、在地性、前瞻性相融合的钱塘江新水岸”为目标,将水利防洪的安民需求转化为城市惠民便民的有利条件,构筑一座复合多种功能与多样活动的滨江超级新海塘。
一是打造特色滨水岸线。运用新理念、新材料、新技术,将原灰色混凝土挡浪墙改造为透光预制混凝土栏板,运结合彩色艺术混凝土消浪平台,将海塘标高提升到10.3米,该段环杭州湾海塘防御标准从100年提升到300年一遇,形成有特色的滨水岸线。
二是重塑岸线慢行系统。构建全线贯通17.4公里的沿江跑道,建设多功能运动公园1个、专业运动公园1个、综合性运动公园1个,新增儿童设施节点10余处,满足全阶段人群的日常活动需求,实现慢行功能的完整性、安全性。同时,抬高了跑步道骑行道,提供了更好的望江视角。
三是系统梳理生态节点。本着保护生态基底、最小干预的原则,通过对项目全段进行梳理,全新打造6个自然景观公园,改造生态缓冲带、生态驳岸和生态湿地等绿廊系统,尽量保留原有生态绿廊功能,并加强防洪防雨功能。推动生态空间与城市空间衔接融合,塑造堤景合一、开放共享、多维互动的滨水休闲湾区。
(沿江景观带公园/滨江住建局提供)
破解更新多重挑战,多项成果惠及民生
潮新闻:在整个城市更新过程中,遇到了哪些挑战?
王建武:城市更新面临多维挑战:
一是更新方案如何在不同群体间形成统一意见的挑战。如安置小区因熟人社会网络,意见较易统一,而商品小区因居民异质性高、缺乏社群纽带,需求协调难度大,以及高楼层住户对电梯加装的需求与低楼层住户反对加梯的矛盾,改造方案如何在不同群体间达成最大公约数,是对更新工作的考验。
二是在有限空间内如何同时满足不同功能的挑战。早期密集种植的行道树虽曾有效遮蔽杂乱界面,但随着城市发展理念转变,部分市民希望在江边绿化带内增设运动设施,部分市民则希望嵌入儿童游乐场所,而老年人则要求保留绿化不愿改变,在项目推进过程中同时满足市民的多元功能需求引发社会关注。
三是在原有空间进行功能更新如何满足现行规范的挑战。在未来社区建设中,原有建筑功能改造常受限于硬件条件,如将建筑原有的商铺改造为托育机构需要满足现行的结构安全和消防规范要求,以及在公园内增设活动空间和硬质铺装需要满足绿地率的要求,是亟待破解的技术难题,现行规范与民生需求的适配性需进一步衔接。
潮新闻:除了滨江区沿江景观带公园更新项目,滨江区还开展了哪些城市有机更新项目?对周边环境和居民生活产生了哪些影响?
王建武:滨江区城市更新工作正在按照“城市体检-方案制度-落地实施”的工作路径有序推进中,截至目前已在城市公共空间提升、居住小区提档升级、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产业空间更新提质等多个方面取得了一些不错的成效。
(1)全域微更新:滨江区通过全面开展城市体检、科学划定功能片区,结合未来社区建设时序,将全域共划分25个片区。目前25个片区街区“微更新”工作已全面完成,实现滨江区街区“微更新”全覆盖。通过修复路基缺陷,提升路面平整度,实现139条(段)道路路面出新,做到行车“杯水不溢”的效果;通过路口渠化,增加行车车道,优化交通节点17处,解决了一些长期困扰群众出行的堵点;通过嵌入口袋公园,增加绿化节点,打造30个景观节点,让市民见绿便可拥绿,充分实现还绿于民、还景于民,联通现代生活与自然风光;通过完善排水设施,增设排水边沟,治理16处积水点,解决了暴雨天到“滨江看海”的情景;通过优化交通系统,新增及优化公交线路36条,增设公共自行车点位20个,进一步完善居民出行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街区微更新/滨江住建局提供)
(2)全域未来社区:滨江区锚定2025年实现全域覆盖的建设目标,深入推进全域未来社区建设。截至目前已创建省级未来社区37个,覆盖58个行政社区,行政社区覆盖率86.6%,西兴街道、长河街道已实现创建全域覆盖,其中西兴街道入选省级第一批街道全域创建名单。全区累计72个社区服务场景入选省级共同富裕现代化基本单元“一老一小”服务场景名单。2024年滨江区城镇社区专项体检评价指数在全省90个县(市、区)中排名第一。相关工作经验被《浙江信息》《杭州信息》《杭州政务信息》刊发,得到李岩益副省长、丁狄刚副市长批示。缤纷未来社区入选建设部首批完整社区试点名单,并入选住建部第一批城市更新典型案例、住建部、民政部第一批城市儿童友好空间建设可复制经验清单。
(3)长河历史老街:长河历史老街以打造“古今交汇、业态融合、居民幸福”为目标,积极推进房屋修缮和街区活化。一期项目重点实施了房屋修缮、水质提升和道路改造,46间国有木结构商铺和3间历史保护建筑得到加固修缮,荷花池等水池清理干净,槐河水质及周边环境得到提升,泽街等道路也焕然一新。二期一阶段则主要完成街区风貌修复、部分路面铺设及景点打造等工作,尊重原有地形格局,整治公共道路环境,增设民生配套设施。在修缮过程中,邀请了古建筑行业知名设计单位出具方案,确保修缮工作的专业性和科学性。二期二阶段重点实施剩余街区风貌修复、街巷弄里的有机更新、“老街八景”的全景呈现,以及新建非遗馆,不仅成为了居民的幸福家园,也入选了多项省市级荣誉名单,成为了展示城市文化的新名片。
(长河老街历史文化街区/滨江住建局提供)
(4)冠山数智产业园:以放大“产业提能”效应为导向,全力建设我区首个街道工业园区整体提升改造项目长河工业园一期(冠山数智产业园)。通过整体收购、规划改造原13家企业的33幢厂房,腾出10万平方米空间,提升亩产效益,促进产业转型。园区配备食堂、咖啡区、银行、活动场地等设施,满足员工需求。多部门协同招商,打破信息壁垒,提高招商效率。目前,产业园已入驻多家“专精特新”及潜力企业,并引入多个中试平台和项目,有效加快老旧园区腾笼换鸟迭代升级,激活平台发展势能。
(冠山数智产业园/滨江住建局提供)
荟鼎智创中心:荟鼎智创中心是我区首个工业综合体,项目深入结合城市更新理念,按照“工业上楼”的标准规划,推行“供地供楼”双轨并行,建成大平层、高层高、宽柱距的产业空间,实现了企业总部、研发、生产等部门的一体化布局,实现空间集聚发展、土地集约高效利用。构建“光之轴”公共共享配套空间,面积约1.6万平方米,集中配置食堂、展厅、咖啡厅、图书室、健身房、大型会议室等服务设施,提供工业综合体至地铁口一站式直达的公交接驳服务,并引入物业公司专业运营园区。项目建成后以成本价转让给区内企业,按照分幢或分层形式办理产权证,适应不同规模企业空间需求。
(荟鼎创智中心/滨江住建局提供)
发布于:浙江省通弘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